《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新技术先导和源泉的基础研究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基础研究,发展基础研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形势下,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适时召开,体现了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对以往基础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政策和措施,这对于推动基础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加速基础研究队伍建设,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在科学前沿的跟踪和探索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仍然较低,原始创新性成果不多,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突破较少,在国际上所发挥的作用还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投入不足、激励创新的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外,整个研究队伍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科研需要,则是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基础研究,关键在人才。我国基础研究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差距上。目前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科学家大部分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仍占相当比例,这与国外大部分学术带头人在40岁左右的状况形成明显的反差。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大障碍。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提高基础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上狠下功夫。要根据“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培养、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加速青年人才的成长,不断优化队伍结构。要实行国家鼓励、协商聘用、津贴不限、来去自由、帮助解决住房和子女教育的政策,积极吸引国外高水平人才回国工作。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控制专职基础研究队伍的规模,择优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大幅度提高人均经费支持力度。
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今后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科研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杰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给予特殊的支持。研究生和博士后处于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段,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是我国基础研究队伍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有关部门要把研究生培养与基础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学科建设,使这些学有所成的青年人的热情和能力能在研究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
国内外经验证明,基础研究的成功要求科学家之间的密切配合,“团队作战”是当代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里,大家在相互讨论与切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也最容易通过相互配合的工作去创造新的成果。因此,大力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勇于创新实践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小组,应当成为我们发展基础研究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根据当代世界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要对优秀科学家研究小组采取确定方向、稳定支持、自由选题、重点突破的做法。在遴选过程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择优扶持,促使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
基础研究队伍要做到动态稳定,一方面要不断吸收优秀中青年人才充实到基础研究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推动部分人员转向应用开发研究。要大力推行岗位聘任制、项目课题制,逐步建立平等竞争和人才流动的新机制。
只要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树立信心,振奋精神,顽强努力,就一定能在世界基础研究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赢得越来越多的荣誉!